有中核24的不?想问一下那里的女生工作是穿的西装吗?还有,食宿条件怎么样啊?谢谢啦

福清定制西装租赁-【58同城】西装租赁

我之前是24的 在福建福清项目部 工作有工作装 不是西装 食宿那就要看你分在哪个项目部了 住宿一般是4个人 就是普通的宿舍楼差不多 吃饭是自己吃的。 不包伙食!

福清光饼是什么时候吃的呀

福清简称“融”,地处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和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南翼,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699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建市,现辖20镇1街,市域总面积24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519平方公里,人口121.7万,是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村镇建设试点县市。

一、福清区域特色

一是山海资源丰富。福清西北多山,东南濒海。山地面积102万亩,盛产枇杷、龙眼、荔枝等四时佳果;浅海滩涂92万亩,放养着蛏、蛤、蛎、鱼、虾等海味珍品;并有储量较大的矿藏资源。福清海岸线长达348公里,占全省的13%,建港条件优越,可建5-30万吨深水优良泊位100多个。现已建成5000吨位融侨集装箱码头、3万吨级元洪通用码头、5万吨级江阴港区1号泊位集装箱码头,在建中的还有元洪码头二期、江阴港区2、3号泊位及火电项目等专业码头,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二是区域位置特殊。国道和福泉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把福清与省会福州及厦漳泉等省内经济最活跃区域连成一片。东临台湾海峡,最近处与台湾新竹市仅距84海里,是福建省对台、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是爱乡贤达众多。福清人素有爱拼敢赢、重情重义的精神特质。现有海外华侨和新移民78万多,分布在东南亚、欧美、澳洲、非洲等112个国家和地区,还有近10万玉融儿女活跃在全国各地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广大旅外乡亲致富不忘造福家园,或回乡捐建公益、投资办厂,或积极牵线搭桥协助招商引资,对福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卓著,建功至伟。四是人文胜迹荟萃。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石竹山、日本三大佛教之一黄檗宗祖庭万福寺、南少林寺遗址、灵石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国家级重点文物瑞岩山弥勒佛造像等诸多名胜古迹。福清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民族英雄的祖籍地,郑侠、叶向高等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为玉融古邑赢得“文献名邦”的美誉。

二、福清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建市10多年以来,伴随共和国前进步伐,百万福清人民领开放风气之先,借政策驱动之利,扬侨台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富民强市的道路上勇立潮头,阔步向前,构筑起了福清新世纪经济腾飞的坚强基石。2004年福清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延续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上升势头,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好水平,福清各项事业又登上了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全市上下呈现出了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 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全面超额完成2004年初市委提出的经济发展“234”目标任务,其中财政总收入达到20.38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70.97亿元,分别增长23%、15.56%和45.06%,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量、增幅均位居福州各县市区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国民经济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跨越”: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年突破200亿到2004年突破300亿元大关,仅用了3年时间;二是财政总收入在2001年10.27亿元基础上基本实现了翻一番,也仅用了3年时间,成为全省第二个财政收入过20亿元和国税收入过10亿元三个县市之一;三是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去年接近2.5万元,折合3000美元,这意味着福清已经提前16年率先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指标。能够实现这些突破,工业经济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去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值624.3亿元,增长32.28%,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8.96%。

二是“三大需求”强势增长。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都得到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全年累计完成投资总额66.94亿元,增长53.4%;“亲情工程”成效逐步显现,在海外、在国内和在福清的“三支福清人队伍”已经成为推动福清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去年全年内资实际到资达到21.49亿元,增长52.53%,实际利用外资2.03亿美元。外贸出口增势迅猛,全年实现出口总值34.15亿美元,增长64.95%。商贸市场日趋繁荣,引进了国美电器、拓福建材超市等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福清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28亿元,增长10%。

三是工业园区快速推进。融侨开发区“国家级”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南部片区开发和显示器产业园申报、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出口加工区建设已经启动;以电子信息、汽车玻璃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7%;冠捷、捷联显示器产量突破2000万台跃居全球第一;福耀汽车玻璃实现了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浮法玻璃第一条生产线顺利试产,福耀公司入选第六届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并名列第7位。元洪投资区镇街捆绑招商和“飞地”工业发展成效显著,许多经济指标实现了倍增式增长,第一期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全面竣工并基本招商完毕。江阴工业集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2、3号泊位码头和钢铁前期项目、国电一期等重点项目已正式动工,以福抗、福兴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各类项目正在加速集聚;江阴港对外开放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新辟了美西、欧洲地中海和日本三条国际航线,加上2003年开通的西非航线,目前共开通了四条国际航线。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工业集聚、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四是发展格局更加协调。三次产业同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稳中有升,实现农业总产值60.9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3元,分别增长9.4%和10.28%,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达到233亿元。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去年高考上线率和中考优秀率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亚通公司设立了福清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含捷联)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7%。城区面貌进一步改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启动了清盛大道、福业大道、中环路等城区主干道建设,完成了元洪路拓宽改造工作,建成了龙山公园等群众休闲活动场所;城区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畅通工程”达到国家二等城市标准。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生活习俗

第一节 服 饰

明、清时代,福清男女分别上着对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宽,衣长到膝盖;下穿至脚面的裤子,裤脚口宽大。富室男子穿长衫、马褂,头戴珠帽。冬夏衣着变化鲜明,而春秋只在冬夏装中减增。布料织工细密,颜色有蓝、青、红、绿、黄、白等。衣裤颜色的搭配,相互交错,对比色显明,多为蓝衣、青裤。一般未婚女子穿裤子,不穿裙子,已婚妇女均穿红裙。龙高半岛至今,还可见丈夫健在的老年妇女穿红裙。女人婚后丧偶,则终身不穿红衣、红裙,前三年守孝,须着青衣、白裙,后三年改为青衣、青裙,裙子须遮住脚面。沿海多风沙,妇女出门耕种或讨海,常用毛巾包头,围脖子;男子所穿裤子的裤筒比较宽大,利于讨海作业。少女留单辫或双辫,并插上一二朵花或在辫梢扎红绒绳,已婚妇女留长发髻,还以金银首饰点缀。

民国时期,中山装在城镇和知识界中开始流行,妇女穿棉布长衫的也不少。大、中学生中,男有穿西装,女有着旗袍的。

共和国成立初期,崇尚苏联生活方式,女理短发,男理“一边倒”发型。农村中,老年农民多穿布扣对折便衣和不带裤袋的便裤,颜色以蓝、青为主;中、老年妇女多穿大襟衣服,下穿便裤。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50年代末期起,中山装、青年服、军式便服流行全县。

“”期间,草绿、黄、灰军式便服风靡全县。

1978年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时装不断更新。福清作为侨乡,受国外时装的影响,尤为明显。春、秋、夏、冬在福清流行的主要时装有春秋装、夏季和冬季时装。女春秋装外上衣的衣领多为小立领或圆西装领,直腰、垫肩,衣长至大腿膝部,裤子为直筒长裤。裙服多在夏天流行,80年代后期,有的年轻姑娘,穿连衣裙,外套一件毛背心。男春秋装上衣多为直领、宽肩、排扣式,或拉链式,裤子为直筒裤。

夏季时装,女的喜穿连衣裙,1985年后出现大对比度,即黑、灰、白互相搭配。裙服中还有西装裙、背心裙、吊带裙、牛仔裙和三角裙等。此外各种西装短裤、牛仔短裤、百慕大裤、毛巾衫、幸子衫等亦甚流行。男性流行服仍为立领衬衫配以西装短裤。

冬季时装,女性多喜欢颜色各异的风衣、长短呢大衣、蝙蝠衫和滑雪衫。此外还有花样繁多的棒针织品。毛衣外衣化是一个新趋势。男性一般穿西装、猎装、骑装、旅行衫、滑雪衫或运动衣裤,还有长短呢大衣。农民多穿中山服和军式便服。

时装易为青年男女所接受,但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服装变化不大,至80年代有的还保留50年代的服饰。

第二节 饮食

福清人日进三餐,一般早晚为稀,中午为干,有的地区三餐皆稀。主食为大米、番薯(薯片),副食主要是肉类、海产品及蔬菜。佐料为酱、□、味精和少量的糖、酒。

荤素兼食,沿袭于今。除了僧人和信佛教之人禁忌荤腥,只吃素斋之外,福清多数人喜食猪、羊、牛肉和鱼、虾等荤味。1984年后,富裕家庭更讲究营养。一部分家庭食物由粗食型逐步转入以鱼、肉,禽、蛋、奶为主的细食型。

风味小吃丰富多彩,主要有扁肉、鱼丸、芋粿和蛎饼等。福清饼松脆可口,香酥宜人,久负盛名。由福清饼演变的其它风味小吃,有在光饼中间夹上熟肉、熟蛏、熟蛤或海苔等,味道更加鲜美。以燕皮或面粉为皮,配以瘦肉当馅,制成的扁肉,备受欢迎。福清鱼丸,以精鱼为皮,瘦肉为馅,优质鱼丸富有弹性,香脆可口。1978年后,龙田一带的鱼丸,还远销香港等地,为国家创汇。番薯粉拌制的肉粉、鱼粉、蛎粉、蛏粉等,也是福清人喜欢的风味小吃。

婚嫁喜庆、办丧事、岁时节日或其它宴会、酒席的规格,80年代后日趋高档。油腻过多、制作粗糙的已被淘汰,代之以“高、精、清、尖”的瘦肉、猪肝、猪肚和鱼翅、海参、发菜、蟳、虾、香菇、章鱼等山珍海味入宴。出现了搭挡盘菜(即合盘)、形象盘菜,还伴有四果(梨、苹果、香蕉、柑桔)、四碟(瓜子、糖果、橄榄、蜜饯)。精制的凤凰冷盘、八宝全鸡、鸳鸯鱼丝、孔雀开屏等花样应运而生。酒宴一般为10盘,多则16盘。中间和尾声分别有两点心(名糕点)和两甜汤(花生汤和菠萝汤、枇杷汤)。在盘菜中,必有黄瓜鱼、太平蛋,寓平安长寿和年年有余之意。

饮料方面,福清人普遍饮用热茶和开水,嗜茶者几乎遍及全县。有人还专营茶馆,招徕茶客。客人光临,主人离不开茶水相请。但福清人饮茶的习惯是大口大口地喝,不善于品尝。1985年后,各种可乐、咖啡、果汁充斥市场,成为富家饮料。东张、一都山区盛产白梅,加工成酸梅,亦是盛夏季节的一种好饮料。

酒,福清有人三餐离不开酒,有的妇女坐月子也少不了酒。在拜神祭典或宴会上,酒的消耗量更是惊人。一般人以饮米酒、地瓜酒为多,1985年后也有不少人爱饮啤酒、果子酒、白酒或进口酒。

第三节 住宅

福清农家房屋,大多是旧式四扇房,一般中为厅,两侧为房,两边相向为耳坠房,厅前有小庭院。多为土、砖木结构。房屋四周为夯实的土墙(内外敷壳灰粉),或砌红砖墙,多以青石为基,房顶均为瓦片。多数房屋为两层。龙田、高山地区因海风大,多石木结构,牢固美观。

富裕人家建有大六扇,其设计基本与四扇房相同,厅的两侧各有两房,空间更为开阔。有的六扇房三座并列,三进相连,个别多达十五进。县城的“十五落”,就是这种群体建筑的遗迹。它们通常占地二三千平方米,甚至上万平方米。屋门前立有牌坊、石狮,如今多已无存。

与莆田交界的新厝、渔溪,受莆田建筑风格的影响,大多建造宫殿式的房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东张、一都山区就地取材,内屋架、椽、墙,几乎全用木料。

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四扇、六扇的古建筑形式逐渐被淘汰,代之以四面有窗户、前面有阳台的现代房屋。房屋层数一至五六层不等。80年代后期,城乡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大批出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集体宿舍还建有套房。

第四节 行走

古代,福清人行走,主要靠徒步跋涉。历朝赴京考试的福清举人,也离不开步履肩挑。只有富豪官宦之家,才能骑马,坐篼或坐轿。依山临溪地区,滑竿(篼)、竹轿和摆渡的独木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平原地区,富贵人家坐两人或四人抬杠的凉轿或大轿。官府长途传递信息、军情靠“飞马”,中途设站,称驿站,亦称驿馆、官驿。县城官驿巷,即是昔日驿站的旧址。

民国时期,出现板车,后黄包车、自行车、自行车背和四轮车(俗称“老鼠衔尾”)相继使用,既可载人,又可运货。利用畜力和风力的交通工具在福清也很普遍。平坦公路用马、驴拉车,海上用舢板、篷船和木帆船,客、货运皆可用。

共和国成立后,机动车渐渐代替民间的古老运输工具。尤其1978年以后,交通运输体制实行改革,个体、集体、国营一齐发展,大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大中型货运汽车日夜奔驰在全县各条公路上,各种客车更是川流不息。

人们外出,随时可以购票乘车。赴港、澳的可以乘坐豪华的大巴士汽车。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吉普车或大小汽车。80年代,私人用车,当以自行车为最多,几乎遍及每个家庭。国产、进口的摩托车亦渐趋风行。

行业习俗

第一节 农 事

清代,福清妇女多缠足,只能料理家务,或纺纱织布,农活全由男人承担,有男耕女织之说。民国时期,缠足的女子逐年减少,到田里帮助男人干活的妇女随之逐年增多。穷家女子为了生计,女的也顶男的用,但人数不多。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妇女与男人一样,同工同酬,成为农活主要劳力之一。

福清的水田插秧,不管田大块与小块,都由中间开行插起,先下田的人必是几个人中较为熟练的插秧老手,插几行后,其他人才下田跟着插。有的插秧里手不用牵线,可以笔直地往后插,显示出农事技术的高超。薅草时,双膝跪于秧苗之间,往前用手拔草根。晚季稻,于白露前要在稻田田埂边挖水圳(水沟),排去田里的水。插秧与收割,因较为劳累,每晚都备有丰盛的饭菜。早、晚稻收成结束,也都备几碗好菜饱餐,以庆贺丰收。

第二节 建房

建房,福清多数人家都选择吉日破土奠基。乡村,邻里乡亲主动出来帮工,俗称赠工。房屋落成时,亲友备烛炮、面蛋或布联等祝贺。上梁时,房主大放鞭炮庆贺。梁上挂有亲戚所送的红布和篮子(现改为红灯),梁头和大门边系上红布香袋,以图吉利。晚上(有的在完工后)设筵席,俗称办上梁酒、完工酒,宴请土木石匠、赠工的邻里乡亲及贺客,意表酬谢。在农村,房屋一建成,虽未装修,房主就应有人搬进去居住,说是有人居住,不被鬼神占据,家能兴旺。乔迁新居,亲朋戚友都送蛋面或其它礼物,表示庆贺。

第三节 行船

福清沿海渔民,每月初二、十六两天,都要备上丰盛的酒菜,面向大海,在沙滩或海神庙、龙王庙前摆供,一来酬谢海神、龙王以往的恩典,二来祈求海神、龙王保佑他们以后出海行船的安全。根据海龟在渔船遇险时能浮游海面,拯救渔民脱险的传说,以海龟为图腾。每当渔民无意中捕到海龟时,总是在海龟的壳上刻上自己的姓名和放生的时间,然后把海龟放回海里,希冀万一遇险之时,可得海龟相救。在行船时,一旦发现海面有漂浮的尸体,便会想方设法把尸体打捞上岸,并把尸体按习俗安葬好。渔民们还把船只视为圣洁之物,不允许女性上船,甚至不许女性跨越船的缆绳,认为这样才会利于行船安全。

礼仪习俗

第一节 婚 嫁

旧时,男女婚姻都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农村还普遍存在童养媳及早婚现象。

1951年,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父母和他人不得干涉包办。然而民间青年男、女婚事仍多由媒人先提亲。根据婚俗,媒人提亲三日内,两家平安无事,算是吉兆。若是“合婚”,女家就向男方查家当,男方到女家相亲。双方同意后,男方要过“上半礼”(聘金的一半)给女家,算是定下婚事。农村订婚,男女双方多由邻里(或亲戚)青年男女陪同,前往城镇拍订婚照片,并由男方买日用品给女方,作为订婚标志。

结婚前,男家要修理房屋,做家具。婚前一二天,男女两家换桃符,贴红联,男家布置一新。双方宾客盈门。女方的宾客多以衣物为礼(即添箱),男家的宾客皆以钱为礼。

50年代,福清婚嫁大都比较简单,其中带迷信色彩的结婚仪式几乎革除殆尽。曾出现女方不要男方聘金,男方不要女方嫁妆的新风尚。60年代后期,旧习渐起,不少人套俗行事。女方向男方要聘金,要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礼品,称“三转一响”。至80年代,要求更高,男方要给高聘金,城镇迎亲时雇小汽车。女方配以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双用收录机、大立柜、五斗橱、沙发等十几杠送往男家。

民间结婚,有以下几种独特习俗:

一、拦花轿

新郎到女方家去迎亲,福清叫做邀新人。回来的路上,人们可以用条椅等拦住去路,新郎、新娘不得生气。旧时新娘坐轿,有乐队伴奏,新郎要向拦轿的人分瓜子、糖果等。现在不坐轿了,乐队也改作录音机,拦路的人或要求新郎、新娘唱歌,或者要他们向拦路者分发香烟、糖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只有让拦路者满意,才让通过。一路上拦路的人越多,越说明新娘的才貌闻名远近,新郎也就越光彩。

二、避冲

新郎迎新娘到自己家门口,男家便放鞭炮迎新。此时由男方亲族中或邻居中福贵双全的年长妇女和喜娘扶新娘进门,男家的其他女眷暂时回避,等新娘进了大厅后才能见面。这种习俗叫避冲。

三、关新人房

在新娘未到男家前,新郎家挑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候在门口,待接亲的队伍一到,这男孩便上前将嫁妆中的新马桶接过来,这叫掼(提)马桶。这男孩还应先进新房,与预先在里头的男女孩子一起关紧房门要新郎付香烟、糖果,方肯开门。这时,新郎、新娘拜过祖先和父母、翁姑,举行过婚礼后由喜娘为前导引进新房,于是便要拍房门。旧时拍房门还要由喜娘唱《拍房门歌》,现在多由新郎与关房门的人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时间越长,新郎、新娘越有耐性,则意味着今后夫妻恩恩爱爱的日子越长。最后新郎答应关房门的小孩要求,小孩才打开房门,让他们进屋。新娘的新马桶里有不少礼品,这是给掼马桶男孩的酬劳。

四、闹房

是晚,两家都备丰盛宴席招待宾客。宾客中,新郎的舅父最尊贵,招待须至敬尽礼,宴会中应坐首席。是夜,各地大都兴闹房。闹房多由诸亲朋好友参加。闹房内容是出一些让新郎、新娘难为情的题目,戏谑一对新人。

五、回门

旧时,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就派人请新婚夫妇回娘家。福清各地均有此习俗,旧称归宁,也叫请回门,俗称“请头行”。50年代后期,不是嫁后第三天请回门,而是第二天即请回娘家。这天由女方派家人请新郎、新娘回娘家。女方家中设宴款待女婿、女儿。席前先进蛋面,让女婿用汤匙切开煮熟的鸡蛋才可开宴。家宴多在下午或晚上进行,陪伴的多是女方亲眷,席间由家长向女婿逐一介绍见面,并告诉称谓。按照旧例,请回门后,新郎回家,新娘要留住娘家一个月。现在则多改成第二天或当日即回。

第二节 生育

妇女分娩坐月子,福清叫做月里。这段时间外人一般不能进入产妇房间,俗称禁冲。实际上是怕外人带进病菌,引起产后疾病。

产后14日,福清民间有报喜的风俗,即由产妇家向亲友分送红蛋和一碗面(现改为分糖果)。亲戚朋友则要在满月前给产妇送鸡、肉、蛋和面等礼品,民间俗称送月。满月时,娘家要送童衣、童帽和摇篮等礼品给新出生的外孙。其他亲友也要送礼物给小孩以示祝贺。按旧时习俗,添丁要设宴款待来贺喜的亲友,叫办满月酒。宴后,给亲友回赠红蛋,表示大家同喜。

报喜、送月、办满月酒、分红蛋等风俗,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只限于添男孩。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仍有些偏远地方沿袭旧习,而多数城镇则生男育女都一样操办。

第三节 做寿

福清有女儿给上寿父母做寿诞的风俗。凡上寿(即年届50以上)的老人,每年生日,其已出嫁的女儿均应在老人生日这天给父母送蛋、面、猪脚以及衣物等。还有男做九、女过十的习俗,逢十寿诞更是热闹。做寿主要由儿女操办。寿诞前,凡已嫁的女儿都要做寿礼饼,分发给娘家亲戚朋友,有几个已嫁女儿就要分几份。亲友接到寿礼饼后,就备红包、烛、炮、面等礼品,在做寿的那天前去贺拜。有的还送寿屏、寿轴等物。女婿、孙女婿须送寿桃,取蟠桃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意。主人家要挂红灯、贴寿联。旧时,还要设置宴席,上寿的老人端坐厅堂接受子孙和亲友拜贺。

第四节 丧葬

福清民间把丧事称作白喜事(与婚事相对而言)。丧事从□喜寿到出殡、入葬、伏山,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并沿袭至今。

一、喜寿

福清乡间多为土葬,因此制棺木是一件大事。老人上了寿,就有资格预制棺木,称为□喜寿(有的□寿板)。□寿时,已出嫁的女儿要买蛋、面祝贺。

二、出厅

上寿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要从卧室里移到祖厅上,俗称出厅。亲属要陪伴守护。在异乡的亲人,也尽可能赶回来与之见上最后一面,聆听遗言。若老人在外面逝世,来不及赶在前移到祖厅,一般也不能出厅。未上寿者逝世,则无资格上祖厅,只能在屋外搭一简棚,置放遗体。

三、入殓

者临终时,亲属要为之梳头、更衣、穿鞋、戴帽。者穿的衣服叫寿衣,寿衣一般由已出嫁的女儿缝制。民间风俗穿单不穿双,忌穿毛类。旧时有脸蒙白纸,眼盖铜钱之俗,现已逐渐废除。入殓时,长子抱头,女、媳、孙等抱腰、膝、脚。入殓后,儿女子孙围绕柩前哭泣,然后男先女后,各执蜡烛,向左绕棺三圈,再向右绕三圈,俗称环棺。最后亲属再睹者一面,然后盖上棺材盖。环棺是一种向遗体告别的形式,现仍沿袭。入殓后,要把者生前睡过的草席和用过的东西放在路旁焚烧。

四、出殡

出殡在福清民间是件大事,多在中午举行。出殡仪式由较有声望的人主持。出殡前,家人亲属先在灵堂前哭祭,子女儿孙按俗规披麻戴孝,依次在灵柩前跪拜,亲友行三鞠躬礼,然后起柩出门。有些地方还由亲友中有声望的人致祭文。亲友等灵柩出门后在门前或路上致祭,叫路祭。出殡队伍一般是白色灵旗为前导,接着是亲友送的花圈、挽联,还有札魂轿(内置遗照);接着是乐队和亲友族人。子女扶棺跟着送葬队伍而行,灵柩后是者其他亲属。送葬亲友到大路口,接受了者子女谢孝之礼后,便可散去。者子女、亲属须送到坟山。路上过沟、圳、桥,者子女都得哭唤一番,既表哀痛,又可提醒抬棺者注意路障。

五、安葬

子女亲属将灵柩送到坟山,放入已挖好的墓穴。接着由长子引路,率其他子孙亲属绕墓穴向左转三圈,向右转三圈,边转边向灵柩上撒少许泥土。这种仪式也叫环棺,意在表示子女对者的悼念,然后才覆土掩埋。

六、回龙

安葬完毕后,白灵旗换成红彩旗,孝服换穿吉服,埋葬者工具都贴一块红纸,列队回返,俗称回龙。回到厅堂后再祭灵,由长者领全家向者遗像跪拜或鞠躬。晚上设酒席宴谢参加吊唁和出殡的亲友,这餐酒席叫下山饭。

七、伏山

葬后第二天,丧家到坟地烧纸祭奠和培土,叫伏山。丧葬活动到此结束。

是年农历除夕,丧家门上贴蓝纸,写守制两字,不参加庆贺活动。

丧属都要戴孝。儿子及媳妇必须服孝三年。女儿周年脱孝,换穿吉服。妻为夫亦服孝三年,夫为妻一年就可脱孝。儿子待百日后方可剃发,俗称留百日。

福清还有拾骨之俗,即人葬后若干年,因基建、水利等用地,或改选好风水的地方,遗族挖出祖宗骸骨,改葬另处。

现提倡丧事从简和殡葬改革,一些迷信色彩的旧俗已渐废除,逐步改成以追悼会等形式来悼念者,火葬也开始取代土葬

第五节 分家

多数家庭或为发家致富,或为处理好妯娌、婆媳关系,到一定阶段都行分家。分家由父、母主持,请舅父或族亲中有声望的长辈裁决,长孙按尾仔对待,亦分一份家产。80年代,《继承法》公布后,城镇按继承法分家的渐多,长孙不享受尾仔待遇。分家后,亲戚都送线面、蛋等礼品;儿媳娘家送一套厨具给女儿、女婿,俗叫办压贺。

岁时节俗

第一节 春 节

一、拜年

正月初一日,又称元旦,午夜刚交,就有人放鞭炮。有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这天的早饭,各家各户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希望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这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蛋,不先喝汤,这也成了习惯。因而有出门便逢下雨是因喝面汤的说法。

饭后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在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果品、瓜子。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均应点头致意,还要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发财。

初一清早的禁忌很多,主要有:

(一)忌扫地。怕扫掉财气。后来改成从大门口往里扫,垃圾不往外倒,等初三开假后倒。

(二)忌操刀。恐动刀不吉。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伤了手脚,破坏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三)忌说晦气话。免

福清人的穿衣习俗有哪些

明、清时代,福清男女分别上着对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宽,衣长到膝盖;下穿至脚面的裤子,裤脚口宽大。富室男子穿长衫、马褂,头戴珠帽。冬夏衣着变化鲜明,而春秋只在冬夏装中减增。布料织工细密,颜色有蓝、青、红、绿、黄、白等。衣裤颜色的搭配,相互交错,对比色显明,多为蓝衣、青裤。一般未婚女子穿裤子,不穿裙子,已婚妇女均穿红裙。龙高半岛至今,还可见丈夫健在的老年妇女穿红裙。女人婚后丧偶,则终身不穿红衣、红裙,前三年守孝,须着青衣、白裙,后三年改为青衣、青裙,裙子须遮住脚面。沿海多风沙,妇女出门耕种或讨海,常用毛巾包头,围脖子;男子所穿裤子的裤筒比较宽大,利于讨海作业。少女留单辫或双辫,并插上一二朵花或在辫梢扎红绒绳,已婚妇女留长发髻,还以金银首饰点缀。

民国时期,中山装在城镇和知识界中开始流行,妇女穿棉布长衫的也不少。大、中学生中,男有穿西装,女有着旗袍的。

共和国成立初期,崇尚苏联生活方式,女理短发,男理“一边倒”发型。农村中,老年农民多穿布扣对折便衣和不带裤袋的便裤,颜色以蓝、青为主;中、老年妇女多穿大襟衣服,下穿便裤。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50年代末期起,中山装、青年服、军式便服流行。

“”期间,草绿、黄、灰军式便服风靡全县。

1978年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时装不断更新。福清作为侨乡,受国外时装的影响,尤为明显。春、秋、夏、冬在福清流行的主要时装有春秋装、夏季和冬季时装。女春秋装外上衣的衣领多为小立领或圆西装领,直腰、垫肩,衣长至大腿膝部,裤子为直筒长裤。裙服多在夏天流行,80年代后期,有的年轻姑娘,穿连衣裙,外套一件毛背心。男春秋装上衣多为直领、宽肩、排扣式,或拉链式,裤子为直筒裤。

夏季时装,女的喜穿连衣裙,1985年后出现大对比度,即黑、灰、白互相搭配。裙服中还有西装裙、背心裙、吊带裙、牛仔裙和三角裙等。此外各种西装短裤、牛仔短裤、百慕大裤、毛巾衫、幸子衫等亦甚流行。男性流行服仍为立领衬衫配以西装短裤。

冬季时装,女性多喜欢颜色各异的风衣、长短呢大衣、蝙蝠衫和滑雪衫。此外还有花样繁多的棒针织品。毛衣外衣化是一个新趋势。男性一般穿西装、猎装、骑装、旅行衫、滑雪衫或运动衣裤,还有长短呢大衣。农民多穿中山服和军式便服。

弟弟结婚姐姐给多少钱福清结婚风俗

按照福清结婚习俗,如果是弟弟结婚的话,姐姐需要负责有以下几点:

弟弟的婚房布置,如果婚房的拉花、气球、喜字贴等。

弟弟婚礼当天的整套西装(包括内衣裤,袜子和鞋子),如果姐姐是比较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送两套或者是送名牌的西装。

弟弟婚礼当天酒桌上的香烟是福清习俗中必不可少的,这个一般也是由姐姐姐夫负责的,有条件的话可以一桌1-2条,家庭条件比较一般的话可以一桌2包,让宾客自己分。

如果姐姐家经济条件确实不错的话还可以包红包给弟弟,3至10万元不等,看个人的具体情况哈。

以上几点如果姐姐是不止一个的,可以几个姐姐之间商量如何平摊。

(如果有婚纱租赁、婚礼主持人、婚礼跟妆师之类的需求的话,可搜我的名字。谢谢)